渭南是冬春连旱和冰雹灾害最为频繁、危害也最为严重的地方。渭南市不断强化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气象现代化建设明显加快,特别是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为农气象服务等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2012年,省委、省政府作了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要把渭南建成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快气象现代化发展,充分发挥气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支撑作用,省气象局正在与我市合作共建,重点推动“四大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提升。
完善洪涝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增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建立渭河流域地面气象观测、雷达高空气象信息探测、卫星遥感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气象灾害综合探测系统;完善渭河流域暴雨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建立渭河流域信息共享与可视化会商系统,实现气象信息和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共享和可视化会商与指挥,确保第一时间监测、发布预警信息,为防汛等部门及时科学应对洪涝灾害和群众提前自发组织避灾、抗灾、撤离、救灾提供重要支撑。
升级现代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建设市县两级农村地质灾害、干旱监测和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预警系统以及粮食、经济林果生产气象综合服务系统,加快建设防雹增雨协同作业体系,进一步夯实农业防灾减灾基础,最大限度减少气象灾害损失,保障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提升现代化中心城市气象服务体系,服务宜居城市建设。建立完善渭南中心城市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城市高温、内涝、积雪、雷电、冰冻、大风等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开展城市交通气象、城市空气质量、城市空气舒适度和疾病发生传播等气象预报服务,增强城市气象灾害监测和服务能力,不断拓展和提升气象“惠民”的领域和水平,积极为市民生产生活提供优质服务。
建设现代化旅游交通气象服务体系,助推秦东旅游发展。以华山、少华山、洽川等重点景区为核心,建设旅游气象灾害监测和信息发布系统,自动监测景区内道路能见度、风力、道路结冰等,超前预警山体滑坡、泥石流、大风、暴雨、雷击等气象灾害,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在西潼、渭蒲高速等重点路段加强能见度、路面状况、路面温度等气象监测站网建设,逐步形成交通气象条件全要素、全路程、实时化的监测能力,为公众出行提供优良的气象服务。
总之,我们将以落实与陕西省气象局签订的共同推进渭南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合作协议为契机,加大资金投入,强化项目建设,合力建设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渭南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力争到2015年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