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4日下午,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会议由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李小平主持,出席新闻发布会的有人大法工委副主任赵建纲、发改委总工程师樊维斌、陕西省信息中心主任李振平等领导同志。
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李小平主持会议
人大法工委副主任赵建纲介绍条例情况
发改委总工程师樊维斌出席会议
陕西省信息中心主任李振平介绍我省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在新闻发布会上,省人大法工委副主任赵建纲就《条例》的情况在新闻发布会上做了介绍。
赵主任说:《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经过多次的修改和调研工作,经过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进行第四次审议,最后提交常委会表决通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强调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府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10月1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其中加快诚信立法和制度建设,规定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信用建设等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诚信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定了《陕西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把打造“信用陕西”作为增强我省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省发改委及省信息中心组织起草了条例草案。建立健全我省社会信用法制规范,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对增强我省经济竞争力、规范市场秩序、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出台是全国第二部有关信用信息,第一部有关公共信用信息的地方性法规。第一部出台信用信息方面的法规的是广东省,叫做《企业信用信息条例》,我们叫《公共信用信息条例》,社会的覆盖面更广泛。现在在这方面大多数省市还是政府规章。
《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共七章四十一条,主要就行业信用信息建设,信用信息征集、披露和使用,异议信息处理等方面做出规范。条例对公共信用信息的界定为: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行使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数据资料。这些信息既有企业基本信息,比如工商登记信息、资产负债信息、商标注册信息。也有提示信息,比如法院判决执行信息、欠缴税收信息、劳动及社会保障信息、行政处罚信息、行业禁止信息和荣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分为中性信息、不良信息和荣誉信息。如果作个比喻的话,可以分为绿色信息、黑色信息和红色信息。
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分为有关机关和行业组织的信用信息系统和省信息中心承担建设的省级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有关机关和行业组织的信用信息系统是一级库,省信息中心承担建设的省级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是二级库,前者是河流,后者是湖泊,但不是所有的水都流到湖里边,而是有一部分流入。湖中的水来源于各部门和管理组织的信息库。
现在个人信用信息征集的范围只限于企业高管人员、个体工商户和具有专业执业资格的工作人员。根据以后实践的情况,再逐步扩大个人信用信息征集范围。《条例》规定,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不得征集个人宗教、基因、血型、疾病、指纹等方面的信息。未得本人书面同意,也不得征集个人收入、存款、纳税、资产、有价证券、不动产等信息。但是有关部门可以依法登记或收集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征集以外的信息,比如公安机关颁发居民身份证有血型信息、今后还要收集指纹信息;人民银行的信用信息系统有个人的存贷信息、资产抵押信息;房产管理部门有个人不动产信息;婚姻登记机关有个人婚姻登记情况信息等,这些信息有些和信用信息有直接关联,有些有间接关联,有些没有关联,省信息中心承担建设的省级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不提供这些信息。如果要查询这些信息,需要到有关部门办理查询手续。
《条例》规定企业信用信息通过公开、共享和查询的方式披露。个人信用信息不予公开和共享,只能通过查询的方式披露。企业不良记录披露期限为三年,超过三年转为档案保存。个人不良信息记录查询期限为五年,超过五年将删除。
《条例》分别对有关部门共享和查询企业信用信息做了规定。信用信息为国家机关决策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项目审批、专项资金安排、政府资金补贴、招商引资等工作中应将企业信用信息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推广企业信用信息制度,扩展企业信用信息的应用范围,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对有不良信息的企业应该成为有关部门日常检查监督的重点,三年内不授予荣誉称号,两年内限制或者取消参加政府采购或政府投资项目的资格。
我们国家的信用体系建设从银行信贷起步,逐步发展到商务诚信、行业诚信、社会诚信、政务诚信和司法公信。通过这个立法,促使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培植诚信意识,提高道德素质。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一个缺失诚信,不守信诺的社会不可能建立起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当前社会诚信缺失严重,商业欺诈、制假贩假、弄虚作假的现象屡禁不止,假广告、假信息、假学历等满天飞。因此,《条例》的制定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增强社会诚信意识,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氛围。以上就是关于公共信用信息的立法情况和主要内容。
陕西省信息中心主任李振平就我省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和《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的贯彻实施做了简要介绍。
李主任说:社会诚信是现代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推进社会与文化创新和加强综合社会管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和促进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赋予我们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于我省提升政府公信力、创新社会管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增强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和国家对信用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的方针政策。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就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做出部署,确定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信用信息系统,依法依规有效采集、整合和应用信用信息,形成统一平台,实现对失信行为的协同监管,努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
近年来,我省从建设“诚信社会”、“信用陕西”的战略要求出发,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省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陕西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07—2016年)》,建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制定全省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信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目前,省级信用管理和工作体系初步形成,省级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和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基本建成,各市(区)信用管理工作机构和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正在推进,各行业和重点领域信用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群众关心和关系政府公信力的治理商业贿赂、工程建设、食品安全等方面,正在采取措施加强信用管理。按照我省即将颁布的《陕西省十二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在全国处于创先推进省份层次,将在未来我省加快科学发展步伐、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上形成有效支撑。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信用立法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保障工程,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省法规制度建设的重大突破,是我省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重大举措,更是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将为“信用陕西”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
《条例》出台后,我们将积极开展学习贯彻和宣传普及活动,使条例能够切实得到贯彻落实,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知信用、守信用、促信用的良好氛围;还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促进信用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我们将以《条例》为法律依据,积极有效地加强信用信息的征集和共享,加快建设和完善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不断促进信用信息在政府管理决策、市场经营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应用和服务。我们将以《条例》颁布为契机,大力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促进“信用陕西”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也需要广大新闻媒体给予大力宣传。在此,向各新闻单位长期以来对我省信用体系建设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随后,陕西省信息中心主任李振平回答了记者的有关问题。
1、华商报记者问:在公共信用信息条例中规定,有基本信息、提示信息和不公开信息。那么不公开信息和提示信息有什么区别?我们将通过怎样的渠道查询这些信息?
李主任:公共信用信息分基本信息和提示信息。公开的信息主要是在基本信息中,但是基本信息中也有一部分不属于公开信息。提示信息里也有一部分是可以公开的信息,但大多数是属于不公开信息的。
关于公共信用信息的查询和披露,《条例》里是把个人信用信息和企业信用信息分开的。为了保护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这两者是区别对待的。企业信用信息是通过公开、共享和查询三种方式进行披露的。个人信用信息不予公开和共享,只能通过查询方式来披露。
赵主任补充道:凡是公开的信息都不涉及商业机密。在《条例》中第二十五条所列的行政处罚、刑罚等信息都是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进行处罚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公开透明的情况下进行的。我们为什么叫公共信用信息,就是公共权力机关在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行为或产生的情况。
2、西部网记者问:《条例》中规定,信用信息的查询可以通过信用陕西网站、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这些查询方式什么时候开通?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查询到这些信息?
李主任:在《条例》公布以后,社会公众基本上就可以通过信用陕西网站进行查询。但是,这些查询方式还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随着我省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的推进,有关部门信用信息归集的完善,大概明年就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查询。
报道:于伟 崔荣 摄影:郝顺江 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