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捐款 从不留名“82岁老党员”走了-陕西区域经济网
首页 -> 经济信息 -> 中省

多次捐款 从不留名“82岁老党员”走了

发布时间:2014-01-16  浏览次数:560 次  来源:西安晚报
 “我入党55年来,工作平平淡淡,没有重大贡献。一想到很多共产党员为了国家的繁荣献出自己的生命,而自己却过着优越的生活,内心就充满愧疚。”

  “我知道贫困的滋味,所以要帮助他们。”

  “我有退休工资,生活开支并不大,可以省吃俭用节约些钱支援有困难的人。”

  “我捐款不为显亲扬名,不为光宗耀祖,只求对党有贡献,就心安理得了。”

  “你们不必再费神打听我的情况,我付出的不多,只要能起到有益于社会的作用,我就高兴了。”

  “去年我说了今年要尽可能帮助更多的人,我做到了。今年我身体越来越不好了,对下一年不能再做承诺了。如果承诺了却做不到,就是失信于人。”

  “黄土都已经埋到脖子了,也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再来,还能不能再见你们,你们要好好工作。”

  一次次来捐款,一次次不留姓名,他是谁?为了什么?2011年6月,晚报“82岁老党员 您是谁”系列报道,引来了读者排山倒海的感动,因为他,很多人重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精神的励志。

  1月14日,86岁的他突发心脏病去世。

  我们所知道的他,一生倾尽全力扶弱济困,却将自己的生活水准降到最低;几乎捐出所有收入,却还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我们之前的报道都以“老党员”来称谓他,不是我们不想说他的名字,而是他觉得自己做的都是“小事”,每次都严格要求我们,不能透露他的任何信息。

  生前,我们尊重老人的意愿。但今天,我们征得老人家属同意后,想让所有人知道他,知道我们身边曾有这样一位坦荡磊落、善良正直、纯粹无私的老人。

  他叫蔺怀儒,1928年6月10日出生,2014年1月14日去世。

  1月14日18时30分,“82岁老党员”走了。

  去年11月30日,是我们和他最后一次见面,那时的他喘着粗气说:“不知能不能熬过这个冬天,不知以后还能不能见面?”听得我们喉头哽咽。

  昨天下午,我们再次来到西安农械厂社区,小区里的黑板报上,还留着他工整的字迹,上面是有关中国梦的内容。

  走进家里,他最喜欢的那张满面笑容的照片,成了遗像。

  家里没有设灵堂,没有供香火,儿女没有穿白戴孝,只佩戴了黑纱,也没有通知远方亲友。这在平常人看来,有点“不像话”,但老人的儿女说,这是父亲的遗愿。

  一张简单的讣告上写着:遗体火化后不修坟、不占地,将骨灰撒入灞河和老家南山村山顶。“这是父亲生前口述,我代写的。”老人的女儿蔺燕芳说,父亲告诉他们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他说我们姐弟几个很孝顺,这就足够了,丧事一切从简,当年我母亲去世时也很简单。”老人担心儿女做不到,还一再叮嘱。这符合老人的性情。

  看着遗像,老人生前的一幕幕又浮现在我们眼前……

  那是2009年,本报发起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活动,一位老人来到报社,从衣服里层口袋里拿出6000元现金,要捐给贫困大学生。问他名字他不说,问急了他写下“一名82岁老党员”就走了。

  从那时起,老人颤巍巍的步履、花白的头发、朴素的衣着、走出楼道背光时那高大的背影,成为剪影刻在我们脑海里。

  随着他来的次数越来越多,我们也越来越熟悉。越走近他,越了解他,就越崇敬他。

  他不只是常常来报社捐款,一次又一次,6000元、5000元、4000元……慈善会和民政局他也常去,汶川地震后,西安市民政局收到的第一笔5000元个人捐款就是他的……他还为家乡捐资修路,为社区里的贫困户提供帮助……

  他一个月只有一千多元的退休金,慷慨地帮助别人,老人的生活又过得怎样?

  我们以“跟踪”的方式走进了他的家,才发现这么多年来他过着简朴甚至贫寒的生活,家里除了用了几十年的老式家具,几乎一无所有。而他出门也从来都是公交车或者走路,舍不得坐一次出租车,一件衣服穿了很多年……

  他倾其所有帮助别人,却这么吝啬地 对待自己,到底为了什么?

  老人曾给我们写过一封信,他说自己上学时因为没钱吃了很多苦,所以看到有学生因为没钱上不了学,就很痛心,“这些人才可能被埋没,多可惜,这对国家也是损失。”老人还在信中说,自己入党50多年来,工作平平淡淡,没有重大贡献。一想到很多共产党员为了国家的繁荣献出自己的生命,而自己却过着优越的生活,内心就充满愧疚。“我有退休工资,生活开支并不大,可以省吃俭用节约些钱支援有困难的人。”  

  老人的儿女们对父亲捐款的事一直知道,从不干涉。“即使我们不宽裕,也不会花父亲的钱,他的钱自己支配。只要那些得到帮助的人能好好学习、好好生活,也就是给了父亲最大的安慰。”蔺燕芳说,她和两个弟弟不知道这些年父亲到底捐了多少钱。西安农械厂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徐建文说:“我跟他很熟,聊过这个事,他有一厚叠捐款的发票,让我看了一眼,但不让我告诉任何人,他捐出去的钱能买一辆小汽车。”

  老人多年的老同事、83岁的乔文芳说她理解他的做法,敬重他,也摇着头说一般人都会多为儿女考虑,做不到这么高尚。

  老人去世的消息在院子里传开了,来吊唁的人很多。老人的儿子蔺小平说,还来了几拨不认识的人,他询问才知道,这些人是在附近做生意的,在报纸上看过或者听周围的人说过父亲的事情,专门过来送送他。

  曾经资助过的学生

  如今已经成了老师

  “我会向爷爷学习,做一个好人”

  2009年夏天,老党员来到报社,拿出6000元钱,说要捐给贫困学子,之前的两年,他已经通过慈善会捐出了12000元,资助了两名贫困学生。后来,经过陕西师范大学的推荐,老党员的6000元捐给了品学兼优但家庭贫困的学生孙瞾莹。

  当时正读大三的孙瞾莹如今已经是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一中学的一名老师,昨日,我们电话联系上了孙瞾莹,听说老党员去世的消息,孙瞾莹在电话那头哭了。她说,接受资助至今她都没有见过老党员本人,只是委托我们转交过一封感谢信,但在她心里,她一直记得这位好爷爷。

  挂了电话,孙瞾莹发来下面这段文字:“上大学时,爷爷资助我的6000元钱给我了很大的帮助,我深受感动,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要尽可能地给予别人帮助,像爷爷一样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所有可以帮助的人。如今我已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努力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的这几年中,我发现学生是可爱的,同时也需要引导,一个好的老师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我会向爷爷学习,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好老师。向老爷爷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