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之后,消费出问题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3-10-17 浏览次数:339 次 来源:陕西日报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就餐、旅游、健身等日常消费出现先付钱再享受预支的“预付消费”服务逐步进入大众的生活之中。对于商家或消费者来说,一个以提前支付来获得利益;一个以获得“预付”方便来获得更大的便利和预付所带来的享受。
预付消费逐浪新时尚
一周前,刘女士在文艺路一美容院办理了3000元的消费卡,这种预付式消费使她在享受所有业务7折优惠的前提下,不必每次都付现金,这对于像她这样的常客来说的确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事实上,预付式消费模式已成为许多商家经营的主要模式,各种各样的年卡、季卡、月卡、次卡、储值卡等,花样繁多,大到商会、球会,小到美容、美发、健身、洗车等,预付消费现象十分普遍。
“预付消费挺方便的,我在小寨的一家化妆造型工作室办了一张200元的8折卡,消费所有业务都是8折,直到200元扣完为止,不办卡就要按原价消费,个人感觉还是办卡划算。”家住雁塔区佳艺小区的王女士说道,“现在很多商家都推荐办卡预付消费,不办就按原价付费。其实真的办了也不一定能把那些钱消费完,但是不办总觉着吃亏,现在基本能办的都会办。”正是类似王小姐这样的心理,催生了一批预付消费的“狂热拥护者”。
预付热背后问题
预付消费的大行其道,在方便消费者、受益商家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王小姐在采访中说道,商家一般会提供多种预付模式供顾客选择,少到200元多至几千元不等。而自己之所以选择金额最少的200元8折卡,是怕店家突然停止营业或搬迁地址,加之预付消费大多不支持退款,用不完会造成损失。
预付消费由于在商家提供服务前是经双方同意的,因而属于正常消费,但一些不法经营者单方规定“最低消费”进行强制收费,限制“消费时段”,收钱后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无法保证,利用“拥有最终解释权”转嫁商家应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在服务得不到消费者满意时拒绝退卡退钱,甚至利用预付卡消费进行诈骗卷钱而逃,使得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极大损害。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张先生,人到中年的他喜欢听音乐,在西安某音乐厅办理了费用是1600多元会员年卡,全年会员享受最低8到9折的不同场次的音乐会的门票。张先生前段时间由于有一个月的工作出差,错过本月的音乐会,他咨询音乐厅工作人员是否可以将年卡推延明年一个月,得到的回复是肯定不可能。张先生当月的音乐欣赏计划也为此泡汤,他认为商家这样很不科学,缺少灵活性和人文关怀,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会起到一定的消极因素。
维权艰难专家献计
相关法律人士认为,由于相关法律缺失,对于发卡单位的资质、发行规模等没有具体的限制,使得经营者诚信缺失的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约束,导致预付卡销售处于无序状态。同时,中国目前也没有专门针对预付消费的法律法规,直接加大了消费者在预付消费中维权的难度。
面对消费者在预付消费中维权难的问题,有关专家提醒消费者,在办理预付费卡时,消费者应对商家的资质、诚信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确定是否办卡。其次,在办卡的合同协议中一定要约定情况。同时,商家有义务将一些涉及消费者必要权利的条款用明显的语言或者是明显的字体进行告知,提醒消费者注意。再者,消费者应对自己的消费次数、消费情况、商家的服务情况和是否有违约行为等进行记录,包括录音、录像等形式,以便在发生纠纷时作为证据。此外,消费者可查明商家在工商部门是否有登记注册,注册资本是多少,法人是谁,必要时可以举报,依法维权。